2007年凤阳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8-02-28 00:00
    【字体:打印

    ——2007年1月26日在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长   范迪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2003年以来,本届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依法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与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省、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凤阳、人文凤阳、生态凤阳、魅力凤阳”和打造“中国玻璃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区域生态农业县”的目标,全力实施“东向发展、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科技兴县”四大战略,求真务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四年来,先后荣获“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安徽省文明城市”和“安徽省旅游强县”等荣誉称号。
      (一)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过去四年,是我县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县域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亿元,比2002年增加16.1亿元,年均增幅达12%;实现财政收入2.7亿元,比2002年净增1.52亿元,年均增幅达23%,其中2006年地税收入增幅达38.8%,为全市第一;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3亿元,是2002年的3.95倍,年均增幅达41%;招商引资16.5亿元,是2002年的6.9倍,年均增幅达61.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2年的37.2:30.1:32.7调整为30.6:36.1:33.3。 2005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考核中,我县由2004年的第43位跃升到第20位,发展增幅居全省第11位。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29家发展到42家,实现增加值7.04亿元、销售收入24.27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4.2倍和4.5倍,销售收入达亿元企业8家。玻璃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工业支柱,我县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异型保温瓶胆和全国日用玻璃器皿、水晶玻璃生产基地。德力公司、金星实业等8家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年出口创汇达256万美元,是2002年的5.3倍。2005年,在全省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考核中,我县排名第6。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06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4.5亿元,比2002年增加4.3亿元,年均增长9.2%。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万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优质粮、花生、大棚蔬菜、双孢蘑菇、畜牧和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特色更加鲜明。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县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10家。劳务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18万人,实现劳务纯收入8.6亿元。
      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四年累计投入2730万元。先后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修编,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与中国文物研究所签订了《明中都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和发展合作协议》,开工建设了明中都遗址公园一期工程,新建了大包干纪念馆,完善了狼巷迷谷、鼓楼、龙兴寺等景区(点)及设施配套,认真做好狼巷迷谷国家4A级景区和鼓楼、韭山洞国家3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小岗村被列为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加大了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启动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加强与周边大中城市旅行社的合作,拓展了凤阳旅游市场。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625万元,旅游总收入5000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7.5%和142.7%。
      金融商贸运行良好。2006年底,各项存款余额34.3亿元,贷款余额22.8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14%和36%。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亿元,比2002增长60.4%。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新建农资配送中心1家、农家店 59个。运输物流业不断发展,淮河码头年吞吐量达350万吨,汽运年实现税收954万元。
      (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完成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施了印刷厂、棉麻公司等119家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妥善安置了企业职工。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妥善处理各类土地纠纷,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机关、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规范了机关及事业单位进人程序;完成了全县公务员过渡、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分流;对部分事业单位实行了转企改制,职工低门槛进入社保;对2005年退役士兵实行了货币化安置,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95项,有165项进入行政服务大厅。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县财省管”、“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和非税收入管理,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试点和城镇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实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筹建农村合作银行;积极运作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取得省开发银行2.5亿元的项目贷款额度,为加快城市和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制定了对金融系统信贷投入考核办法,调动了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成立了招商局和8个虚拟招商局;参办了“中国当代名村论坛”,承办了“2005中国·凤阳石英资源及产业发展论坛”;从机关和乡镇选拔200多名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聘请了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为县政府经济顾问和招商顾问;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引博工程”,从上海交大、中国人民大学等五所高校引进20名博士来我县经济主管部门挂职;组团参加了安徽省“香港徽商大会”、浙商投资峰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分别与浙江省文成县和秀洲区、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缔结为友好县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等,通过不懈努力,招商引资工作由长期的低位徘徊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四年累计引进项目689个,引资总额37.92亿元,连续三年居全市前列,2006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133万美元,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5。台湾华夏、浙江玻璃集团和北京新华联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落户凤阳。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四年累计投入开发资金1.6亿元,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园区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已成为拉动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2006年4月被列为省级开发区。目前,入园企业达45家,年创税收近5000万元,从业人员近万人。
      (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有明显变化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城镇建设。通过公开招标出让土地和城市街道广告经营权等办法,四年累计筹措资金2.47亿元,全部用于城市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先后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6个经济强镇规划编制;改建了东华路、花铺廊街等12条城区道路;完成了鼓楼广场、老干部活动中心广场、府城河治理改造及城区主干道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启动了凤临路、南环路等改造工程;开发建设了永乐家园、皇城明居等一批新型商住小区;全面启动了凤阳新城区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考察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经县人大批准,确立了新城区选址,正在高标准、高起点编制10平方公里新城区概念性规划和3平方公里政务新区详规。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和市容监管,改革城市环卫体制,实行了市场化运行,城市创建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千方百计向上争取项目,广辟融资渠道,四年累计投入3.2亿元,加快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水利上,先后完成了燃灯水库除险加固及灌区配套工程、濠河堤防应急加固及节制闸续建、花园湖行蓄洪区第一批和第二批移民迁建等重点建设项目,争取了国家对我县行蓄洪区8条撤退道路总投资4538万元建设计划;鼓励群众挖塘、筑坝、打井,累计新建、加固各类塘坝488面,新增蓄水量1200万方,打井109口,有效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解决了部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在道路上,先后改建了大溪河—总铺、临淮—二铺等28条222公里县乡道路,完成了蚌宁、合徐高速公路凤阳段,开工建设了小岗—省道307线、红心—梅市道路,建设“村村通”道路280公里。在电力上,新建了欢塘110KV、城西35KV等4座变电站(所),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邮政、通讯、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长足发展。
      (四)积极探索创新,新农村建设试点扎实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精心组织实施省“千村百镇”和市“百村十镇”试点工程,全县1镇12个村分别被列为省、市试点示范镇村,其他14个乡镇也分别确定1个村作为县级试点示范村。通过共同努力,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开展了万户农民大调查,全面了解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完成了试点村、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了“企业领建工程”,有40位民营企业家与35个村开展了对接领建,金星实业公司被授予“全国新农村百强示范企业”;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育,18名大学生被选拔到试点村担任村委会名誉副主任,特别是安徽科技学院3名在校大学生到小岗创业,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选择临淮、大庙两镇和小岗、赵庄、蒋庄3个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四清四改”,积极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美化、庭院净化;加强村民自治,各试点村成立了妇女协会、老年协会、青年之家、文体协会等2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
      为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和争取上级项目等办法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全县多渠道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1.35亿元。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科技、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启动了争创全国科技示范县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鼓励开展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四年共获得国家科技项目1项、省高新技术产品1项、市科技项目7项、省民营科技企业18家。认真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四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800万元,新建校舍3.23万平方米,改建D级危房2.67万平方米;完成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基本竣工;凤阳三中教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凤阳中学、武店小学等6所中小学校分别被列为省市级示范学校;公开招录了759名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积极发展民办教育,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了博文、兴华两所私立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共培养各类适用人才1.2万人。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先后荣获国家和省、市奖项,凤阳花鼓、凤画分别被列为国家和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了“优秀电影进社区”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等国家和省重大体育赛事。加快乡镇卫生一体化建设,四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37.3万元,完成8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建立村级卫生服务站81个,县疾控中心和县一院传染病区顺利建成,2003年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06年全县参合率达96.06%。同时,去年我县被列为全国5家“农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试点县之一。计生工作明显进步。认真实施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村为主”工作机制,集中开展了“五项清理”和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加强计生队伍建设,调整充实计生专干;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农村独生子女保健费政策,计生工作由持续低谷徘徊向良性轨道迈进。环境和土地得到保护、合理利用。严格实施国有土地收储制度,全面推进土地出让“招拍挂”;累计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500亩。针对社会关注的环境污染、矿山开采等热点问题,突出开展了石英砂、水泥污染和矿山企业治理工作,依法整治石英砂污染企业137家,11家水泥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共征收排污费787万元;启动了凤阳山水库生态保护发展规划,开展了石英砂污染水系清淤和尾泥尾砂集中堆放;加大矿产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编制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明确了开采区和禁采区,严格控制新增矿区,关闭了59家无证开采企业;对已到期的39个探矿权、采矿权,政府依法予以收回,成功拍卖了13个采矿权,成交额达3266万元;通过积极争取,省市国土部门暂停对我县非金属矿开采权设置,为有效整合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奠定了基础。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095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491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5.5%、94.1%,年均增长11.6%和18%。认真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等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制定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五保户供养,积极开展生产救灾和扶贫济困、送温暖工作。
      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训练,较好完成征兵任务。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全面进步。
      (六)民主法制加快推进,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和决议,四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42件、政协委员提案501件。坚持向县人大及常委会报告、向县政协通报工作制度,主动邀请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列席县政府常务会议;重大事项严格实行听政、公示等制度,基本实现了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了领导干部离任经济审计。完成了“四五”普法,启动了“五五”普法,全民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扎实开展政府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入推进机关政风评议和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活动,开展明察暗访,严厉查处单位和个人效能低下、职责不到位等行为,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能明显提高。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认真排查和整治安全隐患,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贯彻信访工作条例,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信访秩序明显好转;积极推进“平安凤阳”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群防群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各界关心凤阳建设、支持凤阳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和谐凤阳、人文凤阳、生态凤阳、魅力凤阳的目标正在实现。

      各位代表,2006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与200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财政收入增长2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7%,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5%。过去一年,大事多、喜事多,亮点纷呈。先后举办了首届花鼓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高规格的重大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凤阳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年共引进项目231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个,引资总额位居全市前列;城镇化建设成效明显,启动并完成了一批重点建设工程;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在创新和探索中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业被摆上新的高度;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是我们负重奋进、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四年,是我们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四年,也是我们励精图治、奋力争先、为加快崛起奠定扎实基础的四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和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省、市驻凤单位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也是历届领导班子奠定良好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凤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辛勤努力的广大干部群众、驻凤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关心和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老同志、各人民团体、工商联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凤阳经济社会建设的各界朋友,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对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给予政府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结构不够合理,发展速度仍不够快。工业上大项���、高科技项目和纳税大户少,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广,现代农业起步缓慢;二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公共事业保障能力不强;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随着企业改革全面推进,矛盾将更加集中和突出,就业和维稳压力增大,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繁重;四是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五是资源破坏比较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六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实现奋力崛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部署,今后五年县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凤阳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要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任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构建“和谐凤阳、人文凤阳、生态凤阳、魅力凤阳”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实施“东向发展、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科技兴县”四大战略,大力优化、提升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开展全民创业,着力打造中国玻璃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长三角区域生态农业县,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实现凤阳奋力崛起。
      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到2011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建议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
      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增长1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将突出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推进政府改进管理经济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不断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力争用一年半的时间,全面完成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土地征用、林业产权制度、水利管理体制等项改革。进一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运作县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着力解决好城乡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投入不足问题。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民营经济新生力量,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本进入民营经济,大力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使之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坚定不移地推进东向���展战略。树立开明开放、互惠共赢的理念,把握东部地区的产业和资本流向,充分发挥凤阳的区位、资源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拓展招商领域,加强与国内、国际玻璃等相关产业协会联系,不断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实效,确保引资总额在全市名列前茅。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培育提升企业开拓境外市场的能力,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到2011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力争实现2000万美元。
      (二)坚持工业立县战略,夯实奋力崛起的基础
      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把工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通过5年努力,力争基本建成中国玻璃产业基地。
      全力打造工业载体。着眼于“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以园区为平台,以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不断拓展发展载体和空间。立足现有的门台工业园区,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玻璃产业基地和玻璃制品出口基地;立足临淮工业新区,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园;立足蚌宁高速凤阳出口区域,打造长三角(上海)“飞地”经济合作区,力争在未来5年内,形成门台—临淮—板桥工业经济走廊,使之成为我县推进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依托我县丰富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石英砂深加工和玻璃产业,推进规模壮大,提升发展质量,在大项目、大企业上下功夫,注重高档玻璃和工艺玻璃项目的引进,加快形成玻璃制品配套生产能力强、产品多样化的产业集群。同时,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烟草、机电等产业上档次、上水平。树立“名牌兴企”理念,帮助和支持企业争创全省、全国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未来5年,力争培育8-10家纳税千万元以上的大企业、5-8家全省百强企业、3-5家全国百强企业、2—3家上市企业。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企业技改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信息化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路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全民创业。把全民创业作为奋力崛起、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认真落实推动全民创业的扶持政策,搭建创业平台,激活创业主体。鼓励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放手放胆,离岗创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转变择业观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尤其是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凤还巢”,联手创业或与外地老板合作创业;鼓励县内石英砂等资源开采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向资源深加工和科技型企业迈进。
      (三)坚持统筹城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提升凤阳形象、增强经济承载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尽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良的新城市、新凤阳。
      加快凤阳新城区和政务新区建设,拉开城镇建设框架。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把府城河治理作为旧城改造的总抓手,实施府城河“东伸南扩”改造工程,加大拆迁力度,逐步恢复和贯通府城河、皇城河水系,开发整治沿河区域环境,提升县城品质;实施县城供水管网、燃气管道改造和建设,努力解决县城居民用水不足和供气的问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农产品、玻璃制品等大型物流中心。抓好中心镇和中心村规划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力争到2011年我县城镇化率达到36%。通过5年努力,为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文明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筑大交通网络。未来5年,我们要依托紧邻蚌埠的优势,启动县城东环路、南环路和西环路的规划建设,与蚌埠东海大道、黄山大道对接,尽快融入蚌(埠)淮(南)徐(州)经济圈;完成蚌(埠)淮(南)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凤阳段连接线,改造省道310、101、307凤阳段;扩建临淮2个千吨级码头;高品位改建凤临路,使之成为凤阳东向发展的城市大道;新建和改造亮岗至蚌埠、殷涧至黄泥铺等县乡道路。通过不断建设,尽快形成内相通、外相连的大交通网络,打通凤阳对外开放的水路、陆路和铁路快速通道。同时,加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坚持探索创新,扎扎实实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力争我县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此,一是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按照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建设长三角区域生态农业县的目标,未来5年,着力培育好50万亩优质粮、150万头生猪、5000万只家禽、100万头山羊、5万亩水产综合养殖、3万亩蔬菜、10万亩经济丰产林和5万亩经果林等9大生产基地。通过5年努力,生态农业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到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更多农民回乡就地创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从事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商业农业。四是加大公共财政、金融的支农力度。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让更多的服务深入农村、更好的政策惠及农民。五是加强乡风民俗和村民自治管理,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到2011年,面向长三角区域的生态农业县初见成效。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构建魅力凤阳
      坚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严格执行项目环境评价制度,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强化环境监管和环保执法,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实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凤阳自然、人文、“红色”三大旅游品牌。未来5年,力争将韭山洞、狼巷迷谷和明皇陵、鼓楼、明中都遗址公园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面启动争创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活动,开发建设农家乐、乡村游等新型旅游项目,拓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夯实基础。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通过5年努力,使我县计划生育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五)坚持维护群众利益,加快建设和谐凤阳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下决心解决好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下决心解决部分农民吃水难的问题;启动自来水城网改造工程,下决心解决城市居民用水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大病救助覆盖面,下决心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决心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同时,加强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就业优先原则,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困难群众救助制度,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加强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依法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坚决查处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深入推进“平安凤阳”建设。

      三、2007年工作任务

      2007年是我县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施政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新一届政府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
      财政收入增长2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增长12.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精心构筑工业走廊,大力发展工业新经济
      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围绕打造工业走廊,精心谋划和推进三大园区建设,实施三区联动。门台工业园区:坚持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和开发力度。今年通过争取省开行贷款和实施园区土地综合开发等办法,确保投入资金5000万元以上,重点抓好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发面积要突破3平方公里。尽快做好园区需搬迁企业和农户拆迁安置工作。大青郢新农村安置点项目和景观大道、110KV变电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初见成效。园区的玻璃产品物流中心和会展项目全面启动。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力争引进5家投资规模亿元以上的大企业。临淮工业新区:在盘活国有集体老工业区和商业区的基础上,抓紧完成5-8平方公里的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做到边规划边建设,尽快搭好全民创业平台,使之成为凤阳中小企业创业园。板桥经济新区:加快长三角(上海)“飞地”合作项目评审与推介,积极推进与上海市有关部门、政府、企业、高校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使之进入沪皖合作框架的重要内容。
      深化企业改革。借鉴外地企业改革经验,进一步推进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对条件成熟、基础较好的国有集体企业于今年6月底完成改制,剩余企业争取在明年6月底完成改制任务。确保职工安置到位,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企业改制为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等方式,千方百计盘活资产,增添发展活力。
      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凤阳“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品牌优势,着力培育玻璃制品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加大对玻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引进力度,在提升日用玻璃和微晶玻璃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广泛寻求与国内、国际高新技术玻璃生产企业的合作,力争在新型建筑玻璃、电子玻璃、汽车玻璃等高新项目上实现突破,填补高端玻璃生产空白。同时,进一步壮大我县粮油食品加工和新型建材、烟草等主导产业。全力支持并抓好企业技改和新上项目,着重做好汽车防撞系统、甲基丙烯酸等高新项目和德力公司三期续建、华众玻璃、北京新华联石英石板材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计划,认真落实全民创业的扶持政策,研究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广泛宣传发动,全力营造关心、支持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迅速掀起全民创业热潮。从今年起,结合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园,着力培育农民创业园和小岗、大王府大学生创业园,努力构筑多层次的创业平台,形成本地创业和外地务工相结合的格局。今年将适时召开回乡精英创业动员大会,鼓励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凤阳经济建设主战场。
      (二)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全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4亿元。突出科学招商,注重招大引强,大力引进环保型、精深加工型、科技型、劳动密集型、财源型等项目。全力推进东向发展,加大对长三角区域大财团、知名企业的招商力度,积极参加沿海发达地区重大招商推介活动,围绕我县特色资源,在玻璃产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招商上实现新突破。今年要突出发挥文化招商作用,以凤阳花鼓为媒,深入到沿海发达区域推介凤阳,发挥8个虚拟招商局作用,每个局招商引资任务不少于5000万元。继续发挥机关和全民招商作用,引入更多的资本和项目落户凤阳。重点做好浙玻集团浮法玻璃和辽宁华安、上海海洋玻璃加工等一批重大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早日开工。加强与广东东莞、中山和山西祁县等地玻璃企业联系合作,引入灯饰玻璃、工艺玻璃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今年要走出国门,开展境外招商,在国际上寻求与玻璃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争取更多国际知名企业重大项目落户凤阳。加大引智力度,继续实施“引博工程”,积极开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凤阳发展献计献策。与此同时,今年要加大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
      (三)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全力打造新型文化旅游城市
      按照加快中国旅游城市建设的要求,推进城市资源资本化和建设市场化的进程,多方筹集城市建设发展资金,坚持优先发展新城,加快改造旧城,着力提升凤阳城市的品味和魅力,增强县域竞争力。一是突出历史文化特色,高起点建设新城区。抓紧完成新城区和政务新区规划,在做好保护历史文化遗迹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动工兴建政务新区,今年东长安街和西环路建设要全面启动,以此为龙头,拉开新城区建设框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努力把政务新区建设成全县政治中心和具有明文化特色的仿古旅游中心。二是突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高品位改造旧城。启动府城河“东伸南扩”改造工程;完成楼南菜市场、南环路、凤临路改造工程,修建凤庙路西侧下水道,做好新城区、中都城内及城西乡太平村民组和城西菜市场搬迁;尽快启动污水处理厂、影剧院北侧和军人接待站两处标志性高档写字楼及商务步行街等重点项目建设,抓紧做好县城东外环、西外环和南外环道路规划;今年,县政府将出台优惠政策,启动首批500套经济适用房和安居房建设,平抑市场房价,解决城区拆迁户、困难户住房问题;继续做好县城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打造县城新亮点,提升县城新形象。三是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高效能管理城市。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加强县城的建设和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建设行为,组建城市综合执法局,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对县城四门入口环境整治,把创建工作向小街、小巷延伸,对城区交通秩序进行重点整顿,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因地制宜,搞好中心镇、中心村体系规划,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形成具有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功能的特色村镇。严格按照规划加强建设和管理,依法打击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两旁违法建设行为。
      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进一步理顺体制,创新管理,加大投入和建设,提高旅游业综合开发水平,提升凤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一是筹划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及早做好“第二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筹备工作;加快凤阳文化产业发展,采取市场化运作,筹建凤阳花鼓歌舞团,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等联合编排大型舞剧《凤阳花鼓》。二是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组建凤阳旅游集团公司,统一对外宣传营销和招商引资,加快景点市场化运营。三是加强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扎实做好狼巷迷谷、韭山洞、明皇陵等景点创建国家4A级、鼓楼创建国家3A级、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创建国家2A级工作,积极争创中国旅游强县,开展府城、临淮、小溪河、城西、大庙、殷涧、武店等7个乡镇争创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活动。开发建设赵庄农业生态园、小岗和大王府农家乐等一批旅游项目。加大旅游招商力度,规划建设温泉度假村、星级宾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各景点道路网络化,积极做好韭山洞—狼巷迷谷旅游道路立项争取工作,启动皇陵—韭山洞旅游循环道路建设。四是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为推进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今年作为“文化旅游年”,加大文化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开拓南京、上海等长三角市场,巩固合肥、皖北、徐州等重点客源市场,构筑周边旅游经济圈,策划外地游客来凤2日游活动,力争今年旅游业实现“三个一”的目标: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1000万元、旅游总收入1亿元。
      在做好旅游业开发的同时,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流通网络向农村延伸,全年新建农家店80个。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凤阳新农村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大力培育产业基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长三角,把我县建设成苏锡常沪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基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路子,做到乡有规模基地,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重点打造以小岗村和枣巷、武店为主的蘑菇产业区;以武店、门台、临淮为主的大棚蔬菜产业区;以板桥、石门山、黄泥铺为主的花生、西瓜、林果产业区;以黄湾、枣巷为主的优质小麦、鱼蟹产业区;以西泉为主的生猪养殖产业区等。同时,着力培育梅市蒋庄的油茶、府城大王府的花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基地。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努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今年争取2-3个特色农产品成为省级优质名牌产品。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以全省“121”产业强龙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在优质粮油、畜牧、蔬菜、水果等精深加工上取得新突破,努力提高农副产品增加值。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生产,增强企业带动能力。积极培育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今年每村都要围绕特色农产品组建1—2个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种难、卖难的问题。
      认真实施科技兴农。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把农业科技人员推到科技兴农第一线。注重发挥安徽科技学院在我县境内优势,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合作,联手开展科技支农、兴农工作。继续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今年再选拔20名大学生担任科技村官,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积极筹建小岗食用菌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带动全县产业化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全年力争培训4000人。
      在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把新农村建设推向全县。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坚持把环境整治作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四清四改”,抓好“村村通”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进垃圾、粪便、柴草出村,树木、花卉进村。今年,把全县26个乡镇所在地的卫生创建工作纳入县级市容考核,要求沿国道省道乡镇,特别是7个创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要率先达标,力争有三分之一的村庄全面启动环境卫生整治,使全县农村的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坚持以农民文化大院为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开���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塑造乡村新风貌。今年全县各行政村都要建立农民文化大院和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群众组织。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管理,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全县各地新农村建设创新,凡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创新示范作用的,县政府将予以表彰奖励。
      (五)围绕提高县域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发展新环境
      着力优化政务环境。坚持把优化政务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第一要素来抓,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大明察暗访力度,严格执行机关首问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开展机关政风评议活动,扩大评议内容和评议范围,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努力优化商务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客商提供优质的服务,营造浓厚的亲商、安商氛围。
      构筑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财税工作的新思路,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努力实现财政由传统的保吃饭、保运转向增加投入、拉动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良性机制转变。一是培植财源。把财源建设作为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扩大工业规模,强化支柱财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新兴财源;大力培育经济强镇, 加快镇域工业发展,6个经济强镇的财政收入要明显高于全县平均增幅。二是加大征收力度。加强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资源税等重点税收的征管,下大力气抓好非税收入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三是优化支出结构。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优先保证工资发放、重点项目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坚决压缩一般性开支和非生产性开支。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依法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监督,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抓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抓好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淮干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开工建设凤阳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洪泽湖抬高水位影响工程,完成燃灯水库除险加固续建工程、东程至小溪防洪撤退道路和第三批移民建房。二是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完成小岗至省道307线快速通道、红梅路、蚌(埠)淮(南)高速公路凤阳段和400公里“村村通”道路建设任务。三是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重点做好周圩35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大庙等5个标准化变电站建设,完成欢塘至武店35千伏和全县农村10千伏线路及台区整改。
      (六)努力构建和谐凤阳,开创各项社会事业新局面
      大力推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积极开展争创全国科技先进县工作,抓好科技项目引进、推广和成果转化。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努力扭转教育后进的状况。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开展中小学教师竞聘上岗试点;加强中小学管理,严格规范收费;继续加大危房改造力度,今年要完成D级危房改造8300平方米;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办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为凤阳产业发展培育适用技术人才。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乡镇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努力扩大合作医疗覆盖面,力争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积极预防和控制重大疫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力开发以凤阳花鼓和凤画为主的民间艺术产品,培育文化产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积极做好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准备工作,启动农村数字电视地面发射工程。
      认真做好社会保障事业。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发新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启动生育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高度关注困难弱势群体,积极做好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强化计生工作,以控制计划外生育为重点,从计划生育基础工作抓起,以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和强化“村为主”工作机制为抓手,以整治性别比为着力点,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开展经常性检查,努力实现我县计生工作争先进位。加大对土地、矿产等资源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发挥效益。认真贯彻土地基本国策,鼓励集约用地,依法查处违法用地行为,积极探索新的用地机制,通过开发、整理和企业改制等,向“四荒、村庄治理、闲置企业”要土地,努力缓解重点建设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加强对重点污染行业的监管,突出抓好水泥、石英砂污染治理,逐步实行封闭式生产,减少污染源,从严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强对府城周边的山体环境保护,实行封山管理,对已破坏的要全面做好生态恢复规划。切实加强矿产资源整合,今后对到期的采矿权、探矿权,政府将依法全部予以收回,进行公开拍卖,促进规模开发。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认真落实信访责任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运行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防和民兵基地建设,协调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能力。按照“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服务、责任、法治和廉洁型政府,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一)建设开放型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简 政放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公开、公告、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发挥政府网站和媒体作用,今年电子政务建设要全面覆盖到县直机关和各乡镇,推进政务公开,切实提高政务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切实转变执政理念,抢抓发展机遇,推进各项改革,及时消除不利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高度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放心满意。坚持把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农村倾斜,着力抓好一批事关凤阳发展的重点项目,建好一批重点民心工程。把政府的工作职责更多地体现在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上。
      (三)建设责任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真正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抓督查、抓落实,努力把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影响凤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违法违纪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加强政府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增强决策执行力。
      (四)建设法治型政府。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主动加强与政协的联系,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进一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五)建设廉洁型政府。认真贯彻勤政廉洁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切实增强机关工作人员廉洁意识,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加强领导干部离任经济审计,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腐败行为,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同志们,凤阳正处于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机遇期,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是全县人民寄予的历史重托。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早日实现凤阳跨越式发展和奋力崛起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