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媒体聚焦

【安徽日报】守护绿水青山 做大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21-08-17 15:10 来源:安徽日报 阅读次数: 字体:【  

安徽作为林长制的发源地,从2017年以来一直积极探索、不断深化和高位推进。目前,全省有省、市、县、乡、村5.2万余名林长,森林面积已达62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22%。日前,记者来到滁州、六安等地探访各地新一轮林长制改革进展如何,林业发展过程中还遇到哪些难题,取得何种成效。

压紧压实林长职责,健全林业保护发展机制

初秋时节,走进滁州市凤阳县凤凰山公园,满山树木郁郁葱葱,红色步道环山而上,草绿花妍,景色宜人。

“过去这里是废弃的矿山,山石裸露,坑坑洼洼,多亏了林长制,现在这里建成了公园,成了我们踏青休闲的好去处。”市民黄燕一边散步,一边感慨地说。

据介绍,凤阳县石英岩矿产资源丰富,多年前,由于粗放式开采,造成很多山体千疮百孔。位于县城北面的凤凰山,满山皆为历史遗留的废弃采坑,为加强矿山治理,该县成立了全县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县、镇、村三级林长和林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通过义务植树、林长调研、责任区巡查、林长联席会议等形式积极履职,全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建设。

“县委、县政府把矿山生态修复与林长制改革、国土空间绿化提升行动作为城乡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并将矿山生态修复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管理。通过矿区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稳步推进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既完成了矿山生态修复,又盘活了低效采矿用地,同时还增加了绿化覆盖率。”凤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级副总林长陈宗明说。

据统计,凤阳县累计投资1.25亿元,完成土地及地表附属物清偿5300万元,坟墓迁移2400余座,矿坑填埋6.67万方等,栽植青桐、乌桕等25万余株,绿化2150亩,逐步把凤凰山建设成集风景观光、生态旅游、踏青休憩、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等为一体的城市后花园。

《实施意见》明确,实施林长制坚持党委领导,健全完善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湿地、草原等资源目标责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各级林长按照《安徽省林长制条例》规定的职责,加强领导,认真履职,强化工作措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推动林长制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林长制压实了各级林长的职责,解决了一些积年难题,调动了各方面力量聚力林业发展。”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告诉记者,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作出落实林长制的重要指示,要求“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这既是对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林长制给予充分肯定,也是我们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根本遵循。

8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孙岗村罗洼千亩栗茶混交林基地,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沿着山路盘旋而上,行至高处,俯瞰四周,千亩栗茶混交林映入眼帘,层峦耸翠。

去年10月,这里道路泥泞,交通闭塞,严重影响林区发展。随着林长制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交通问题受到关注,这条路不仅修了起来,还形成了一条生态长廊。南谯区林业局总工程师王新洋告诉记者:“林长制实施以来,我们打造了一条20多公里长的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解决了林业产品运不出去,山区林农出行难、发展慢的问题。这条道路不仅是村民的来往通道,更是林长制改革的康庄大道。”

做好“活绿”“用绿”文章,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作为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我省不断完善护绿、增绿、管绿、用绿和活绿“五绿”协同推进机制。

在小岗村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放眼望去,一大片桃园望不到边际,凤阳县国燕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国燕将刚刚打包好的黄桃搬到车上去。“林长制对我们帮助很大,县政府出台了‘6644’政策,即每亩地补贴2000块钱,分四年发放,第一、二年600元,第三、四年400元。”李国燕说。

作为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2017年,凤阳县专门制定了《小岗村“三年大提升”林业生态建设实施方案》。林业部门按照小岗村总体规划,把植树造林与创建美丽乡村、森林村庄、旅游建设等结合,实施现代林业示范区引领建设、特色经济林建设、生态长廊提质增效建设、村庄绿化建设四大工程。全村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不到10%提升到了现在的35.6%,先后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森林村庄称号。

据介绍,凤阳县以市场化活绿,实施活力森林行动。培育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2个,获批1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全县拥有林业专业合作社108家,家庭林场64家,林业大户545个,发展林下经济21.2万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4亿元。

除了凤阳县,滁州市南谯区也坚持市场主体带动“用绿”“活绿”,坚持“向林地要产出、向空间要效益”,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

“我家100亩林地都种上了麻栎,由合作社收购,过去我的收入只有四五万,现在有十万左右了。”在滁州市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木炭切炭加工工人张正峰笑着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重点林业企业,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麻栎人工林经营、森林采伐、木炭生产销售等,经营麻栎人工林30万亩,兴建木炭加工厂,年产菊花炭、黑炭5万吨,成为国内木炭产业的领军企业。

“我们通过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模式,收购林农产品,实现了工厂化生产,麻栎原料木材价格稳定在550-580元/吨,使林农收入提高310元/吨,促进了林农增收。”合作社理事长杜昌春说。

《实施意见》提出实施林业产业提升行动,引导建设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园区,加快形成皖北木质产品综合利用、皖东特色经济林、皖中苗木花卉、皖西油茶、皖南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业态,着力打造全省木竹加工、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3个千亿元产业,木本油料和苗木花卉2个超500亿元产业。

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实施“五大森林”行动

在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中,我省实施平安森林、健康森林、碳汇森林、金银森林、活力森林“五大森林”行动,力争到2025年,林业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林业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森林覆盖率超过31%,森林蓄积量达到2.9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超过53%,林业总产值超过7000亿元。

荒山变成“致富林”,以砍伐树木、采挖野生植物售卖为主的“靠山吃山”模式,转变为以保护生态、发展林下经济、旅游业为主,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大湾村村民杨习伦过去住在半山腰,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砍树卖材挣一点微薄收入,现在的他当上了生态护林员,由“砍树人”变成“护树人”。“我在树下种植了天麻、重楼等中药材,利用新房子开了农家乐,一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杨习伦笑着说。记者来到他的家中,二层小楼,打扫的非常干净,醒目的“细雨农家”招牌在初秋的霏霏细雨中显得格外应景。一楼设有餐桌,二楼配备客房,供来往客人吃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大湾村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茶叶、毛竹等产业,结合大湾十里漂流、十二檀古树群等优势林业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2020年,大湾村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

造林护绿营造了绿色家园,让群众端起了“生态饭碗”。2020年,六安市森林旅游、康养与休闲产业总收入实现112.67亿元。目前,六安市围绕油茶、核桃、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长在推动林业发展中的要素保障和产业带动作用,加快森林旅游康养业等新业态发展。

安徽将加快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持续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提升林长制改革成色,不断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切实把林长制改革打造成安徽的改革名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